公开!2-0冷门胜国安一周后,中足联罚河南区,缘由曝光_球迷_赛区_文化
一块巨布,一场比赛,一次罚款。 2025年9月12日,河南郑州航海体育场的北看台上,一幅主题为“巴布悟空棒打京狮哪吒”的巨型TIFO缓缓展开。 乍一看,这是球迷为主场球队助威的激情创作,但仔细瞧,左下角却藏着一幅引发轩然大波的画面:一辆五十铃汽车撞倒了一个手持三星堆黄金面具的小丑。
一周后的9月18日,中国足球职业联赛联合会(中足联)一纸罚单落下:因“未经事先批准且内容不当”,对河南赛区通报批评并罚款1万元。 这张罚单背后,是文化符号的误读、地域情绪的宣泄,以及中超赛场长期存在的球迷文化困境。
争议TIFO:汽车碾压面具背后的双刃解读
河南队主场对阵北京国安的这场比赛,最终以河南2-0爆冷取胜告终。 但赛后的焦点却从比分转移到了看台。
这幅TIFO的主体设计是河南队吉祥物化身“悟空”击败国安象征的“绿色雄狮”,但左下角的细节却引发了撕裂式解读。 根据河南球迷的说法,那辆五十铃汽车是河南足球投资人胡葆森的第一辆车,象征着河南职业足球的起步;而被撞倒的“小丑”则代表“打着球迷旗号、在全国制造冲突的极少数人”。 这一设计被部分人视为对成都球迷此前侮辱行为的回应,2025年6月,成都球迷曾在航海体育场附近涂污胡葆森的画像。
然而,另一派观点直接炮轰这一设计“践踏文明”。 球迷杨磊公开质疑:“三星堆面具是中华文化的象征,怎能被日本汽车品牌碾压? ”更有人指出,使用五十铃(日本品牌)车标撞击古蜀文明符号,不仅涉及地域攻击,更触碰了文化尊严的底线。
中足联处罚:程序违规与内容不当的双重认定
中足联的处罚公告明确点出两大问题:一是“未经事先批准”,二是“内容不当”。
根据规则,中超主场比赛中的大型展示物需提前向赛区管理方报批,审核通过后方可展示。 河南赛区作为赛场管理者,未能履行这一程序,直接导致违规。 而“内容不当”的认定,则基于该图案对地域文化符号的争议性使用及其引发的负面舆论。
罚款1万元虽金额不高,但结合通报批评,意在传递联赛管理方对赛场秩序的严肃态度。 尤其是两队即将在足协杯决赛再度交手,中足联此举也被视为预防冲突升级的预警。
并非首例:中超球迷文化的裂痕与冲突
河南赛区此次处罚并非孤立事件。 2025年7月,天津赛区就因球迷用扩音器辱骂成都球员韦世豪及其家人,被处以“无观众比赛1场”的严厉处罚,涉事领喊人员甚至被行政拘留7日。
更早的4月,成都球迷也曾围堵辱骂大连队投资人,引发“足球流氓”争议。 这些事件暴露出中超球迷文化中长期存在的恶性循环:地域攻击→报复性回击→冲突升级。
TIFO本身应是球迷创意与热情的载体,但在中超,它屡屡被异化为“隐喻攻击”的工具。 无论是河南球迷的“汽车撞小丑”,还是上海海港球迷此前涉及“井盖”隐喻的海报(注:井盖常被用于歧视河南人群),都反映出赛场文化从“助威”向“泄愤”的滑坡。
俱乐部责任:管理缺位与文化引导的缺失
主场赛区不仅是比赛场地,更是秩序维护的第一责任人。 河南赛区此次被罚,暴露出俱乐部对球迷行为管理的松散。
根据中足联规定,赛区需对横幅、TIFO等展示物进行内容审核与安全评估。 但现实中,许多俱乐部因担心得罪球迷群体,选择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”,直至争议爆发。 此外,俱乐部缺乏对球迷文化的积极引导,放任创意走向对立,而非团结与包容。
球迷情绪:激情与越界的一线之隔
足球需要激情,但激情不等于恶意。 河南球迷的TIFO设计中,原本可以只突出“悟空打狮”的主题,以艺术化方式表达对阵国安的斗志,但左下角的“追加设计”却将创意拖入了争议漩涡。
类似情况在国内外赛场上并不罕见。 但成熟联赛的俱乐部往往通过赛前审核、球迷组织自律等方式降低风险。 例如欧洲多队要求TIFO设计需提前提交草图,避免隐含侮辱或政治敏感内容。
中超球迷文化若要健康发展,需在“激情表达”与“文明底线”之间找到平衡。 否则,每一次“创意攻击”只会加剧对立,让赛场从竞技舞台沦为恩怨纠葛的秀场。
一幅TIFO,一场罚款,折射出中超球迷文化的复杂现状。 从河南到天津,从成都到大连,地域攻击与报复性回应已成联赛难以撕掉的标签。 而如何让球迷的创意回归助威本质,而非沦为相互伤害的工具,仍是俱乐部、赛区与球迷共同面临的难题。
秋季图文激励计划
